茅臺鎮是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下轄鎮,位于貴州高原西北部,大婁山脈西段北側,北靠遵義,南臨川南。茅臺鎮地處赤水河畔,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;在郁郁蔥蔥的河濱地帶,建有“紅軍烈士陵園”和“紅軍渡河紀念碑”, 赤水河航運貫穿全境,仁藺、茅丹、茅習、遵茅公路匯聚于此。茅臺鎮是連接川黔的重要樞紐,也是連接歷史名城遵義和國家級風景區赤水的通道。
茅臺鎮歷來是黔北名鎮,古有“川鹽走貴州,秦商聚茅臺”的寫照。茅臺鎮是中國醬酒圣地,域內白酒業興盛,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;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臺四渡赤水。茅臺鎮集古鹽文化、長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體,被譽為“中國第一酒鎮”。
2016年10月14日,茅臺鎮被列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。
2017年11月,茅臺鎮獲評“2017年度中國十大品質休閑基地”。
2017年11月,茅臺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。
2018年10月8日,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。
2019年10月8日,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。
2019年,茅臺集團銷售總量破千億,成為首家千億級酒類企業,仁懷市地方白酒生產企業達300余家,白酒銷售企業達1490余家,實現產量23.6萬千升,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,醬香白酒呈現百花齊放的業態。
赤水河從云南鎮雄一路狂奔而來,在茅臺鎮拐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彎,把一串醬香的奇跡,留了下來,生成了雨后開瓶十里香的仁懷醬香酒。
【茅臺醬香三寶】茅臺醬香酒、茅臺醬香醬油、茅臺醬香醋。 >>詳情
據記載:古代濮獠部落世居于茅臺古地,此地馬桑樹漫山遍野。故得名“馬桑灣”。后來在赤水河東岸發現了一股純凈的的泉水,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,方便來往行人飲用,深得人心,時間長了,人們便稱此地為“四方井”,代替了“馬桑灣”。
此后,沿河地帶人類活動頻繁,逐步開發,歷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臺,立燈桿祭祀祖先,對先人開荒破草表示崇敬,慣稱“茅臺”,茅臺從此有了名稱。有地有名,人氣聚集,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。
西漢成帝年間,夜郎地區生產力進步,糧食生產有了剩余,為釀酒業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。
元朝以后,在縣以下分設寨、村、坪、部、才正式定名為“茅臺村”(最早記載茅臺茅臺村這一地名的,是元末明初懷德司安氏族譜)。后來又稱“茅村”。
明朝,茅臺街上修了萬壽宮,在宮外建有一座極為罕見的半邊橋,當地居民,過往客商過半邊橋去宮里進香拜佛,因此人們又叫茅臺街上為“半邊橋”。
明代以后,茅臺日益富裕繁榮,又在赤水河兩岸修建了九座大廟,并在其中的觀音寺,禹王宮內珍藏了三面東漢銅鼓(已經出土一面),故而又叫三鼓寺,茅臺村因此又名“云鼓鎮”。
清朝乾隆十年(1745年)貴州總督張廣泗奏請開鑿赤水河道,始通舟楫。四川食鹽經赤水河道運入,至茅臺起岸,稱“仁岸”,成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。由于水陸暢通,八方商賈云集,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,市場繁榮,成為“蜀鹽走貴州,秦商聚茅臺”,“家惟儲酒賣,船只載鹽多”的繁華集鎮,是黔北物資的主要集散地。因而一度改名“益商鎮”,簡稱“益鎮”。但終因人們習慣稱茅臺,已經難以改變,因而再度改為“茅臺鎮”。
清末民初,茅臺鎮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,貴州省三分之二的食鹽由此起運各地,茅臺鎮因此名聲在外,隨著鹽業的發展,酒業也興盛起來。茅臺酒隨鹽一道被馬幫運往外地,并逐漸名聲大振,漸漸聲望勝過了鹽業。據成書于清道光年間的《遵義府志》記載:“茅臺酒,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,黔省稱第一!┡_燒房不下二十家,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”。清光緒年間,“茅春、茅臺燒春、回沙茅臺”已遠銷諸省,其獨特工藝也大體定型。
【仁懷市酒業協會】 仁懷市酒業協會是以仁懷白酒行業企業為主體,自愿組成的全市行業性社會組織,于2002年成立,根據《章程》規定,對酒類企業進行監督管理、維權協調、行業自律、業務培訓、對外宣傳、展覽展會等工作,指導酒類企業規范經營、保護環境、創建品牌、提升形象。協會始終堅持圍繞中心,服務大局,充分發揮橋梁紐帶和行業引領作用,堅持服務于黨和政府工作、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、服務于白酒產業和會員企業,努力增進企業與政府、企業與市場、企業與企業、企業與金融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。
2016年4月,遵義市酒業協會成立,并與仁懷市酒業協會合并,實行“一套班子,兩塊牌子”合署辦公。目前,遵義市(仁懷市)酒業協會是貴州省最具影響力的行業協會,也是中國白酒行業比較具有活力和影響力的民間社團行業組織。